治安专栏

大学生防诈骗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18-05-07 作者:保卫处 来源:保卫处

高校大学生被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防诈骗”已经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对各类诈骗方式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特此对校园诈骗真实案例进行整理汇总,并总结防范措施,以帮助同学们能够了解诈骗过程,谨防受骗上当。

一、短信诈骗

案例1: 嫌疑人向学生家长发送手机短信:“你的孩子已被绑架(或者出车祸),赎金(或者急需医疗费)XXXXX元”,由于嫌疑人选择学生上课时段手机处于关机,家长联系不到学生,救孩子心切,随后一步步被嫌疑人骗其将钱打入指定账户或放到指定地点。

遇此情况,要先联系学校老师,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代销产品或车票为名诈骗

案例2:嫌疑人到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某产品的直销员或校园代理等,底薪若干,每销一件提成若干。然后先让学生交押金若干,留下产品若干。

其实,所谓的产品大多是劣质产品,根本无法销售,也远远不值交去的押金。事后联系,根本联系不上对方。

三、网络诈骗

案例3:嫌疑人盗取他人QQ号码或购买被盗取的QQ号及密码,随后冒充原QQ号码主人向其好友名单内好友发求助信息,比如借钱之类的,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实施诈骗。“高明”的诈骗者甚至可以截取被盗者的在线视频录像,他人好友怀疑时,诈骗者把录像通过在线视频给对方看,以取的他人信任,使诈骗成功。

案例4:诈骗份子在网站上发布虚假信息或利用电子邮件向消费者发送虚假广告,虚构销售市场,受害人付款后却收不到商品或收到与卖方承诺不一致的伪劣商品。诈骗份子还会利用受害人在付款后未受到货的“不甘”心理,继续索要押金、保证金、手续费等各种费以骗取更多钱财。

案例5:利用网络交友诈骗。诈骗份子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聊天方式交友,在取得对方信任后以种种理由借钱达到诈骗目的。

案例6:利用钓鱼网站进行诈骗。诈骗份子建立域名和网页内容都与真正的网上银行系统、网上购物交易平台极为相似的网站,往往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以骗取受害者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再将受害者银行卡里的钱款盗取或消费。

提醒广大同学注意:警惕各类网络低价销售和中奖信息;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不要存放身份证、银行账户等重要的个人信息;如果朋友通过互联网向你借钱,一定要核实其真实身份;发现被骗,要保存好银行汇款凭证、即时通讯聊天记录、手机短信记录、网上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四、谎称出意外急需医疗费等诈骗

案例7:2011年1月寒假,一同学在回家的火车上与两位乘客相谈甚欢,大有知音之感,告诉对方自己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此时家中的父母忽然接到电话,称其孩子在火车上突发急性阑尾炎,正在中途火车站抢救,让家长汇5000元钱到某帐户,以便抢救孩子。家长在焦急的状态下稀里糊涂向指定帐户汇了5000元钱,孩子到家后,方知是一场骗局,家长懊恼万分。

案例8:2010年6月中旬考试期间,大部分学生手机关机参加考试,不法分子利用学生家长不能及时与学生取得联系的机会,自称交警大队民警,先后给我校某学院两位学生家长打电话,说该家长的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请立即汇款10000元医疗费到指定的银行帐户。一家长汇款后立即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得知是骗局后立即向警方报案,挽回了损失,另一位家长汇款后第二天才与学校联系,待发现被骗后款已被取走。

案例9:2011年4月17日下午,一名02级学生家长接到一位自称是其女儿辅导员打来的电话,说她女儿胃出血需要一万元钱,要其按他提供的帐号把钱存入银行。她母亲听后立即与其女儿联系,结果其女儿手机关机,就信以为真把钱存入了银行。过20多分钟,“辅导员”又打电话说她女儿血型不对,还需要三万元钱,她母亲问是什么血型,她母亲一听不对,才意识到是受骗了,赶紧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但是钱已被不法分子取走。

案例10:2010年9月份的一天,大学生XX接到一个手机来电,电话里一男子称XX欠其2万元钱,并对XX进行谩骂,要求XX尽快还钱。XX对该男子称自己不曾借过钱,电话打错了,并将自己的手机号告诉对方进行核实,但该男子称其没有打错电话,估计是欠债人办理了呼叫转移将来电转移到了XX的手机上,于是要求XX帮忙关掉手机一小时,以便与真正的欠债人取得联系,并深表歉意,XX便关掉了自己的手机。随即远在老家的XX家人便接到电话,电话称XX在学校发生车祸,正在医院抢救,让其家人汇款2万元到某账户。XX家人接到电话后万分着急,立即准备汇款,联系XX却发现手机关机,然后拨打XX宿舍电话,恰巧XX接到了电话,才避免了XX家人的财产损失。

提醒广大同学:①不要随意透露或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各班和各类组织编制的有家庭地址和电话的各类通讯录,或是网上求职的各类信息。②把此类诈骗情况告诉家长,以防家长受骗。③如有此类案件发生,及时报警。

五、借用银行卡汇钱诈骗

案例11:2009年9月22日晚7时,XX大学21岁的女学生潘某报案:她在XX大学门口搭识了一男一女,对方自称是北大学生,愁容满面,说来郑州后没钱了需要从家里汇钱,希望能借银行卡一用。好心的潘某把银行卡借给他们,谈话中密码又被他们套出,最后被对方取走了卡中的现金4000元。

案例12:2010年7月7日,某学院1名03级女生在校外遇到两名陌生人,对方提出要借用该同学的银行卡汇钱,并受邀请到某咖啡馆喝咖啡。结果被骗走银行卡和密码。损失近4000元和手机1部。

在此提醒广大同学:此类诈骗,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大学生的同情心,同学们面对前来搭讪的可疑人员时要提高自身警惕,增强分辨能力,以防受骗。

六、假冒学校名义诈骗

案例13:近日,某大学学生家长收到了落款来自该大学教务处的信件:学校需增设课程,要求家长往指定帐户汇款。经核实,落款公章系伪造,学校也没有因增设课程要求家长汇款的事实。

在此提醒广大同学:碰到此类涉及学校收费的信件或通知,一定要及时跟学院或辅导员联系,确认真假,同时把此类诈骗情况告诉家长,以防家长受骗。

七、电话面试,落入传销陷阱

案例14:今年四月,某校03级学生XX接到广东东莞一家企业的电话,称他们在网络上看到了XX发布的求职信息,对其基本情况表示满意,询问XX现在工作是否已经确定,是否愿意去该企业供职,XX动了心。当XX到达东莞之后才发现该企业实为一传销组织,XX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和对外联系,并被不断洗脑,灌输传销理念。后经学校和有关部门努力,XX才逃离了该传销组织并迅速报案。

在此提醒广大同学:近来,针对大学生求职出现的诈骗有所增多,毕业生同学们求职时要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以防受骗。

八、车站常见的诈骗手段

案例15:丢包诈骗。犯罪分子把报纸或其他纸张切成与百元面额人民币大小一致的一叠长方块,最上面放一张百元面钞,用橡皮筋捆牢,瞅准下手目标后,在其附近故意丢失,一旦旅客将其拾起,他们就以“见面分一半”为由,套取捡拾者身上的现金。

案例16:电话诈骗。不法分子往往借机与旅客聊天、套近乎,以老乡或热心人的面目出现,以帮找工作或合伙作生意赚大钱骗取信任,之后套取旅客的家庭电话和个人信息,随后,通过电话向旅客的家属谎称旅客乘车中受伤或生病,乘机骗钱。

案例17:以帮买车票为名诈骗。这类骗子有的冒充旅客,假称自己有熟人能买到车票,骗取旅客的票款后伺机逃跑;有的以帮买车票为诱饵,强行拉旅客住宿旅店,收取所谓的“定票费”;有的装扮成购票者和旅客套近乎,称“老乡”,取得信任后,以帮买车票、照看行李等手段,骗取旅客的票款和其他财物。

骗子骗人的伎俩花样翻新不胜枚举,总之大家要牢记:天上掉馅饼,不是骗局就是陷阱。要做到一忌贪图横财,二忌戒心松懈,三忌走歪门邪道,四忌轻信人言。他人说得天花乱坠,你只要捂住自己钱包。尤其警惕那些对你过度热情的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